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_8.思想家-新学术思想_蓝星新时代网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新时代学者思想者圣者专栏 > 8.思想家-新学术思想 > 详细内容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作者:王丙午  发布时间:2014/7/25  阅读次数:9416  字体大小: 【】 【】【

中国周易、农24与地球运行轨道                

                                                        ——实践检验真理,再论地球太阳运行关系

                                      作者:王丙午    网名:天高云淡                                  

        一部中国《易经》世人皆知,为什么?因易之神奇。易经尊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易,上日下月之形。表达着站在地球上的人类,上观天上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含义。故有中华古圣伏羲先天太极图观天地日月运行之理而作易,以推演人间祸福,令世人称奇。中国何以有如此神奇之?有知之士都认为:神奇周易背后,必有科学真理。

一部中华祖先轩辕黄帝创制的中国黄历,传承5000年,经久不衰。特别是作为黄历主要内容的农历24节,更是从古至今指导中华炎黄子孙农耕活动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且至今仍被信任、使用着,无人言错。众所周知,中国黄历是世界最早的一部历法,其中的农历24节更是精确计算到时到刻的实用历法工具,在古今炎黄子孙的农耕活动中倍受信任,从无失误。中国农历24节不仅是指导中国数千年农耕活动的时令依据,也是历朝历代的历法创制和置闰的基本时间依据,更是中国古贤和历代易学者推演易理必用的时节、时间依据。在此,我们看到了两部奇书的结合点:农历24节。故而,中国黄历的农历24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植物生长靠太阳的简单道理使人明白:中国黄帝创制农历24节的天文依据,必是合理的地球、太阳运行关系。国人对中国历源远流长的流传与信任,是对合理性准确性的最好注解。这种准确合理又同时说明:中国农历24节的准确推算背后是真正的天文真理

那么,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认识的天地运行规律究竟是什么呢?笔者通过数年来的持续研究发现:中国古贤认识运用的宇宙天地运行规律地球太阳为主的天体基本运行关系,是地球太阳相对作用的近日运行关系地球的公转运行轨道是地球在不断朝太阳进行近日运动的自转和公转中于太阳一侧形成的一个直径约1亿公里的空间圆。先天太极河图数理中蕴含着地球太阳运行关系的主要数据。地球太阳运行关系如下图:

              

                

                        1: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与太阳关系

                

                  注:绿色小球为运行中的地球,黑线为自转轴,红线为赤道线              

                              

                      图2: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与太阳关系立体图

如图所示,地球近日公转轨道中心延长线与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公转运行中的地球自转轴北极一端概略指向遥远的北极星方向。

虽然中国历史中流传下来记载论述天地运行关系规律的文字不多,但我们从中国传统天文学家“盖天说”、“浑天论”的字里行间中,也可窥见一斑。如西汉初年淮安王刘安的《淮安子.  天文训》中,即多有太阳、北斗星运行对人类农事活动及社会生活影响的论述,特别是他首次用农历24节等分360度、标注于太极圆上的描述来表达一年的地球运行周期,即说明在他的认识中,地球就是一个以年为周期、年复一年朝着太阳方向作近日运动的星体。中国黄历24节气结合先天太极图的表达模式如下:

                

      

                                    图3:地球近日运行中形成农历24节图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进入研究:

        一.  国黄历折射天文真理之光

1.  中国黄历的结构形成

中国黄历相传为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所它的形成比世界公历早2000多年。其既无公历的2月闰平,也无阴历的闰月置闰,年复一年、无始无终,俗称万年历。在远古结绳记事的科学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以人类最原始的灵感和深邃悟性,在长期的星空观测和“日晷”计时中认识了北极星、北斗七星与北方的关系;在规律的斗转星移中找到了北极星、北斗七星与地球时间的变化关系,始有轩辕黄帝创黄历、立农历24节的创世之举中国黄历有一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天干地支纪年月日时标示。中国黄历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合的60甲子作为计年月日时的标志。仲冬子月为一年之首,亥月为岁尾。至西汉初年,以天文学家落下闳、司马迁为主创制的太初历才开始改以立春起的寅月为岁首。

        (二)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角度为基本时间推算依据。从季节上讲:“斗柄指子,天下皆冬;斗柄指卯,天下皆春;斗柄指午,天下皆夏;斗柄指酉,天下皆秋”。具体推算则以年周期的365538分顺布周天360度,每日行度量为0.99度;以此再具体计算出每年的24节之交节时刻。再者北斗七星每日12个时辰旋转一周,虽然白天看不到星光,但在晴朗的夜晚中、晚6点至次日早6点的12小时中,北斗七星的斗柄宛如悬在北方夜空的时钟一般,熟知北斗星的普通百姓均可以此作为简单计时工具。

(三)加入以月亮白道周期为主体的计月方式,形成阴黄合历。由于反映自然气候寒暖变化的农历24是精确到到刻的历法,3年就会出现1次节气提前1天的情况,故不宜作为普通日历使用。所以自轩辕帝制历后中国历多有变更,主要是加入了以月亮白道周期为主的计月方式。

(四)黄历逐日标注了朝野百姓日常生活中诸如修造、葬埋、结婚、赴任、出行、求谋等生活大事的择吉宜忌。  

中国黄历的结构形成中可以看出:

        A.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是形成中国黄历的重要天文依据。北极星确定北方;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则是中国黄历的天文计时工具。

B.  农历24时刻,客观反映着太阳对地球的光照关系,及其形成的自然气候寒暖变化进程,对中国农民的春种秋收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令指导意义。因此即是中国历法的闰平推算基础,更是广大农民进行农事活动安排的时节指导。故为历代皇家普通百姓所重视

        2.  中国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中国农历24节是一年的24个时间点,而一年又是地球在公转轨道运行的一个周期。所以正确认识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对我们研究地球太阳运行关系有直接的帮助。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笔者收集查阅了20092012年冬至3年的农历24节交节时刻,并作出了统计(见附表12),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农历24节的形成有如下个基本特征:

        (1中国黄历年的天时总长度在3655小时40左右每四年为一个小周期,每年的24节时刻比上年推迟5小时52分左右,第四年比上年提前18小时19分左右,比上周期的第一年提前48分左右。约360年为一个大周期。

2中国黄历24的天时长度不是固定值,而是个规律。其变化规律是:从每年小寒节起,的天时长度开始逐渐直至小署节从小署节起,的天时长度逐渐短,直至小寒节。其中,每年冬至小寒节间的天时最短,为141713分左右夏至小暑节的天时最长,为151730分左右。

3以农历春分、秋分为界,把春分夏至、到秋分阶段称为暖热期秋分冬至、到次年春分称为冬冷期,暖热期的天时长度总是比冬冷期的天时长度713时30分左右。

中国农历24节既是年周期的24个时间点,所以其客观表达的既是地球在公转运行轨道上的24个位置点,也是太阳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太阳地球射角关系。所以也可认为,只要我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农历24节基本物理特征和时令特点的太阳地球射角关系的运行模式,就找到了合于真理的太阳地球运行关系。

3.中国黄历折射天文真理

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天文学家在天体运行研究上、特别是地球太阳运行关系方面,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天文资料。其中的“盖天说”、“浑天论”均闪烁着古哲先贤的巨大智慧和独到见解。公元前104年,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根据中国黄历和传统天文知识推算出11年内可发生日食、月食的准确时间,为世人称奇。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根据传统天文知识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和地震仪,用以观测天象变化,并可准确预测、预报发生在中国的地震区域。这些例证均充分说明,中国黄历及传统天文理论背后站着的,正是合于自然的天文真理。

回顾中国天文史,笔者看到盖天论者认为地球是颗静止的恒星,天如盖、地如盘,天盖覆于地盘之上。至西汉初期,以张衡为代表的浑天论者的境界则更高一筹,他们已经看到太阳、地球所处的天地,只是宇宙空间(浑天)的一部分。

天文科学发展到了今天,地球是否宇宙中心和恒星的问题已经明确。有日视夜空北斗七星变化图和年视星空变化图作为明证,证明了地球是颗每日自转一周、每年公转一周的行星。中外天文先驱者的已有贡献,也为我们今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思路。

大家知道,托勒地心行于公元140年前后;哥白尼的地球绕公转说更晚在公元1540,都不可能是指导中国黄历形成的天文依据那么轩辕黄帝认识的天地运行规律是什么?是与上述某人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是另有新说?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我们只要在地球绕日运行轨道上找到了中国黄历24节的形成规律和特征,就证明了地球公转运行规律的真理性。  

        二.研究发现:地球绕日公转说不能成立

在研究论证中当我们以目前的天文理论论证地球绕日运行形成农历24节合理结构时,却意外地发现地球的绕日公转说不能成立

下面,我们根据地球自转轴始终以与公转轨道面保持66.34度内倾角或外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自转又公转运行,作公转运行图式如下:

                                    

                          4:地球绕日运行轨道立体图(红线为赤道线)

                    

                

            

                          

                          5: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平面图(红线为赤道线)    

通过我们可以看出:

        1.地球自转轴与绕日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不变,必导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点不变,故太阳射线在地球南北回归线间的周期性移动现象不能发生、地球的四季无法形成。如图4、图5地球自转轴若以66.34度外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射线必始终直射于地球南纬23.26度地域;地球自转轴若以66.34度内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射线则始终直射于北纬23.26度地域。通过模型操作我们即可看出,地球赤道线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是始终不变的。依照常理只要地球的自转姿态不变,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就不会改变,太阳光与地球的直射角度就不可能变化。故太阳射线在地球南北回归线间周期性移动的自然现象就不能发生,地球的四季必无法形成。

哥白尼显然也看到了这一问题,所以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地球第三重运动“倾角运动”的观点,希望地球在公转运动中以自转轴的不断变化形成黄赤交角的周期性变化、以满足地球四季形成的需要,但并没有找到形成这种运动的物理因素,故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假设。目前的现代科学已证明:黄赤交角的变化极其微小,其最小值为22度,最大值为24.1度,且4万年为一个周期。即黄赤交角是基本不变的,而年周期的变化更微乎其微。如此显然出现一个矛盾:黄赤交角不变,哥白尼的地球第三重运动就失去了理论基础。那么太阳射线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期性移动现象将如何实现?

2.开普勒第一定律不能证明地球绕日公转说的合理性

下面谈谈对证明地球绕日公转说可以成立的开普勒第一定律的看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第一定律是确立哥白尼地球绕日公转说的理论支撑。但开普勒第一定律的论证基础是建立在地球、太阳于同一平面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以66.34度的不变姿态绕太阳公转运行的基础之上的。该定律证明的是行星在椭圆形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可以成立。下面我们运用几何原理论证一下椭圆面中的半轴长短是否影响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度数变化。根据几何定理,椭圆面由无数条经过椭圆焦点的直线组成,面上所有的点都在其所在的任何一条直线上。即是说太阳所处的焦点在该椭圆其中的一条直线上。我们知道该直线上所有的点至地球中心的连线都重合于同一条直线。只要地球自转轴的公转姿态和角度不变,无论焦点在直线的任何位置上,都不影响该直线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度数变化。就是说如果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不变,太阳射线照射地球的位置点就不会改变。所以地球运行于椭圆的公转轨道上并不会因半长轴的变化而改变地球自转轴与黄道面的角度;不会形成太阳射线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移动。所以,开普勒第一定律对地球绕日公转说是否可以成立,没有实质性意义。

3.地球绕日公转模式必然导致地球人出现方向错乱颠倒的严重问题

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实质是: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一个周期内,是地球绕着太阳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空间位置关系:若地球在太阳左侧时我们认为太阳在地球的东方,当地球绕太阳运行180度、至太阳右侧时,是地球的运动和太阳的不动,导致地球到了太阳的另一侧,即太阳到了实质宇宙空间的地球西方。但地球恒定的自转方向和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自然事实,必然导致地球上的人类发生东西颠倒、南北倒置的方向错乱问题。如图所示,在地球绕日公转中,假设冬至点北极星在地球人的北方,那么地球轨道运行180度、到夏至点时,北极星就到了地球人的南方。众所周知,北极星处于太阳系外的遥远北方,绝不会随着地球的公转而转到地球南边的。但是从地球绕日公转图(图6、图7)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地球绕日运行的一年一个周期中,北极星每年都要随着地球的绕日公转运行进行一次南方旅行。这显然是错误的!当然,这个在今日看来属于常识性的错误,而哥白尼时代却因他的太阳为宇宙中心的理论所蒙蔽,被其忽略掉了。如此,地球绕日公转说还如何成立!                                      

                

                  

                    

                            图6:地球绕日公转导致方向错乱平面图

                    

                              图7:地球绕日公转导致方向错乱立体图

中国有句“大道至简”的道学名言,值得深思。其大致意思是,基本自然规律形成的道理其实简单,或者说并不复杂,它应是大部分人都可以认识和理解的道理。类似太阳光射线作用于地球,而形成地球上不同地域的春夏秋冬四季冷暖变化的道理,必与太阳射线对应于地球某地域的球面切线所形成的射线偏角大小有直接关系。而理解这些常识性的自然问题,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

至此,我们是否可理顺形成如下思路:

1地球虽然是颗行星,但却是一颗可形成生物和载人运行的十分特殊的行星。从盖天说与浑天论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已经观察到地球年周期的星空天象变化范围不大的事实。据此可以认定,地球的公转运行范围应该不大;运行速度应比其它行星缓慢。

2)行星形成圆周运动的物理成因除大质量物体吸引小质量物体的中心引力说外,应该还有其他的物理成因。

        (3)地球既不是颗恒星,又不是绕太阳公转运行的行星,那么其公转运行的轨道就只能在太阳的一侧形成。

要进一步探究地球太阳的合理运行关系,我们还需从祖先的经典中寻找合理答案。

        三  .  中华道学的答案: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天地万物    

        1.  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天体运行规律

打开中华古圣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章句让人思路大开。“道生一”章句的核心思想是:道(宇宙大规律)是一切自然事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任何阴阳事物(主客体)结合、相互作用的时候,都离不开道的规范作用。宇宙物质世界所有主客体事物间的作用都具有自然性和条件性,均属于有形太极阴阳两仪的相互作用。而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只取决于是否合于道的规范。合则成、不合则败。所以阴阳相对作用、规律制衡方可成就事物,是宇宙物质世界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宇宙空间的地球太阳的运行关系也不外此理。虽然宇宙天体运行的物理成因是复杂的,却总不出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之理。天体运行关系的建立,既取决于相对作用星体的质量、能量大小所产生的引力效应、及主客体间的距离远近,又同时受主客体之外大环境和总体规律的制约。所以宇宙天体的运行关系中,有卫星环绕式;有相对互绕式、也有相对作用自成轨道式。

可以认为,地球与太阳就是一对自然生成的相互吸引和作用的阴阳两仪。原始的大爆炸在赋予太阳、地球性质、质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运行的基础速度和能量,使地球太阳成一对与生俱来即相互吸引的阴阳相对的星体。太阳是个可自行燃烧、并发射强烈光芒极高温度的天体,所以为阳,五行为火;地球71%以上,是个不能发热的阴性星体,所以为阴,五行为土。由于地球的广大水域需接受太阳的照,才能升温、形成气层和温室效应而产生生物所以地球相对于太阳自然地形成了阴求阳的相对运动关系。太阳体积大、引力场强;地球体积小,引力场弱,故地球受到了太阳的吸引,不停地朝着太阳方向自转,努力进行着近日运动。但地球近日运动同时受到了分于地球附近的金、木、水、火、土等其他体积较大的星体的引力干扰特别是当地球的近日运行逐步接近夏至点时,银河涡流中心引力线与地球自转轴渐趋形成垂直吸引关系时,地球受到的反向引力大增,而导致地球的公转运行速度相对减缓。至夏至点时,银河涡流中心引力线地球自转轴恰90度的垂直吸引关系,致使银河涡流中心对地球的引力强度大大超过了太阳的引力,故迫使地球停止近日攀升,开始了缓慢下落运行,直至返回终点。(如升降机旋转轴、及玩具嗡子旋转的物理原理)。

分析地球公转运行的物理成因,我们认为,地球的自转之力源于自身的基础能量和阴求阳的自然关系。地球近日运行的公转之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地球朝太阳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二是银河猎户臂漩涡中心的反向吸引而产生的切线力。

运用高科技天文工具观察地球的运行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太阳同处于银河系边缘的一侧,地球一侧是太阳,另一侧是庞大的银河系。就地球所受的吸引力而言,地球应同时受到了来自于非平面相对的、两端的太阳和银河猎户臂漩涡中心的吸引力。大质量的太阳对地球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一侧的银河涡流中心对地球具有更强大的反向吸引力。但由于地球的近日运行轨道面与银河涡流中心引力线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当地球运行于太阳引力线范围区域时,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较强,地球就朝太阳方向作近日运动;当地球运行于银河涡流中心引力线范围区域时,银河涡流中心的反向引力更强,地球就会逐渐停止近日攀升,而作弧线下落运动,直至返回始点。在大环境自然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地球相对太阳的近日运行无法形成卫星式的绕日公转,而只能在太阳一侧(或下方)形成其独特的、近似圆的近日运行轨道。如图8

                

    8:银河中心涡流引力线于至点垂直吸引地球自转轴

        2.先天太极图、河图数理与周易64卦

那么,中华古圣轩辕黄帝认识的太阳地球运行关系是否与我们的想法吻合呢?下面通过先天太极图、河图数理和周易64卦,做进一步的研究

古圣伏羲创制的先天太极图,也被古学者称为天地玄机图天地自然图。何为天地玄机?天,泛指广袤的宇宙空间,在阴阳两仪中为阳仪,所以表示太阳地即人类立足生存的地球为阴仪,故叫做地阴。玄机,奥秘之意。所以天地玄机可理解为天地运行的奥秘、规律之意。也就是说中国古学者已经认识到伏羲创制的先天太极图中蕴含了地球太阳的运行规律故称天地玄机图。这个天地玄机是:地球在下、太阳在上,地阴(地球)相对天阳(太阳)而运动作用,形成了年的周期和地球春夏秋冬四季。而太极图中那对相拥环抱的阴阳鱼描述的正是地球以年为周期的自然气候寒暖变化式。

河图的传说是:伏羲看见一个龙马样的动物背上负着一种图形,浮出黄河水面。图中有许多黑白不同的小圆点,按上、下、左、中、右的不同位置分部,故称此图为“河图”。河图中的圆点以1——10数,象征不同的五行与空间方位。其中1至5为生数:1在下为水、2在上为火、3在左为木、4在右为金、5居中为土。6——10为成数:5加1为6,故  1、6在下同为水;5加2为7,故2、7在上同为火;5加3为8,故3、8在左同为木;5加4为9,故4、9在右同为金;5加5为10,故5、10居中、同为土。伏羲见图后,认为与自己的观察结果一致而精神大震,遂创作出了先天太极图。如下图:

                                                                                

              9先天太极图                                        图10:河图

在古圣伏羲的心中,天地运行规律同样是阴阳相对作用的结果。地球运行轨道的形成即是地球一边自转,一边朝着太阳运动而成就的。他根据河图数理:1水在下,2火在上,3木在左,4金在右,5土居中央的启示,结合自己的认识而创作先天太极八卦图,成就了流传万古的创世之作。他认为,天阳和地阴是一对与生俱来的阴阳两仪。天在上,地在下,天地运行规律就是阴阳相对而作用的结果。因太阳在天、为阳,所以用万数之始、奇数1表示;地球在下、为阴,万物均赖土水来生养,犹如万物的母亲,所以取自然10数内最大的偶数8表示;以离卦居左青龙东方木位,取3生万物之数、表示太阳升于东方、始有万物生发之机;以坎卦居右白虎西方金位,用6水之数与先天河图4金合十而配,以蕴含取金生水、成水木相生循环之意;而万物生发俱赖土生,无土则无立足之地,故5、10土居中央。从此天上地下,四方有定。

河图各方之数均有阴有阳,表示阴阳相合而作用方可成就事物,说明一切物质均在相对运动中而成就。从周易64卦中,我们也可悟出地球相对太阳而运动的含义。太阳为阳,地球为阴,阳始终是阳、阴始终是阴。没有地球的近日运动,就没有阴阳交合、地天交泰的机会。地球阴求阳的近日运动,是自身存在和生养万物需要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关系。在以年为周期的运动中,地球规律地进行着近日运动。请看:天上地下是天地否卦,就是说没有地球朝太阳的运动,就阴阳不交、万物不生。地天泰卦,坤地在上、乾天在下,则表示地气上行、天阳之气下降,才能阴阳交感、孕育万物。冬至点在近日的上方,夏至点在远日的下方,正好表达了地上天下的地天泰卦象。再如,火在上、水在下为火水未济卦,是说地水若不上行,天阳之火就无济于事。水在上、火在下方为水火既济,就是说只有以水为主的地球向上运动,才能得到天阳之火的既济而产生万物。此卦同样符合冬至点在近日点或上方(地表71%的水),夏至点在远日点或下方(火)的地球近日运行的规律特点。这些卦象的基本含义显然是要告诉人类:地球是向着太阳作近日运动的。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轩辕黄帝定是受到了伏羲先天太极及河图数理的启发,才领悟了正确的天地运行规律,而研究创制出了流传万古的中国黄历24节的。

也可以联想到,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也是感悟了伏羲先天太极和河图数理的深意,才有《淮南子.  天文训》的传世之作,把中国农历24纳入代表天地运行的先天太极

四.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的数据设定与计算

天体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谁也无法进行具体测量。唯一的检验方法就是以地球的自然事实为依据。只有与地球自然事实一致的道理,才是真理。下面,我们依据中国河图数理结合现代相关天文数据,对地球近日公转进行设定与数理推算。

1.  数据设定

我们依据河图数理,结合现代天文科学测定的日地距离,作如下设定:

        (1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至太阳中心的距离为1.53亿公里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为半径5000直径1亿公里的近似圆。冬至点为近日点,距太阳1.03亿公里;夏至点为远日点,距太阳2.03亿公里。北极星位于太阳系外的遥远北方,至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中心38公里,其连线基本垂直于地球公转运行轨道面。

2地球自转轴与地球运行轨道面成66.38度外倾角,即地球自转轴向外侧自然倾斜,与地球运行轨道面垂线23.22度夹角。

3以太阳至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连线为Y轴,以北极星方向至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连线为X轴,作地球近日运行图如10以农历24节平分360度圆周角,则冬至、夏至两点在Y轴上;春分、秋分两点在X轴上。然后,作太阳至春分、秋分二点之连线,依三角函数计算,太阳至春分、秋分二点的连线与Y轴的夹角为18度。

                                              

        图11太阳光射线与地球公转轨道春分、秋分二点夹角示意图

2.  依据上述设定,按数学方法可形成如下数据:

1因冬至点地轴线与Y轴成66.38内夹角(与X轴平行线成23.22度夹角;至春分点时地轴线与X轴重合;此时地球运行90度圆周角,完成了公转轨道圆的四分之一。所以地球每运行1度圆周角地轴线与X轴的夹角缩小23.22÷90=0.258度。农历24节在地球运行轨道上平分360度,每节15。所以地球运行节间地轴线与X轴夹角的变化值为0.258×15=3.87度。

2由于地球在太极圆地球轨道上运行于冬至——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四区间时,其夹角增减值均为18度,所以理论上地球于公转轨道上每运行1度圆周角,因夹角变化而影响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为18÷90=0.2度。但是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是随着公转轨道弧拱线变化的,所以其夹角变化值为非定值函数。以冬至6节点为例,地球运行与小、大、立雨水惊蛰分各点时,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分别比上一节增加43.5332.52。即:地球运行至,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增大4度;大暑点比上节增大3.5度;立秋点比上节增大3度;处暑点比上节增大3度;白露点比上节增大2.5度;秋分点比上节增大2(冬至——春分区间6点同)。

相反,地球运行与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6点时,其夹角变化值却逐步缩小。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分别是:-2-2.5-3-3-3.5-4。即:寒露点夹角比上节缩小2度;霜降点比上节缩小2.5度;立冬点比上节缩小3度;小雪点比上节缩小3度;大雪点比上节缩小3.5度;冬至点比上节缩小4度(春分——夏至区间6点同

据此,可有计地球运行24节各点太阳直射地域纬度公式如下

A.  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区间(13象限):

太阳直射地域纬度=23.22-0.258×点角度-点夹角累计变化值)
        B.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区间(24象限):

太阳直射地域纬度=18-0.258×点角度+点夹角累计变化值)

        (3)以公式计算地球运行于太极圆轨道24节各点时,太阳直射地域纬度如下:

     夏至北纬23.22度;小暑北纬23.35度;大暑北纬22.98度;立秋北纬22.11度;

处暑北纬21.24度;白露北纬19.87度;秋分北纬18度;寒露北纬12.13度;

霜降北纬5.76度;立冬南纬1.11度;小雪南纬7.98度;大雪南纬15.35度;

冬至南纬23.22度;小寒南纬23.35度;大寒南纬22.98度;立春南纬22.11度;

雨水南纬21.24度;惊蛰南纬19.87度;春分南纬18度;清明南纬12.13度;

谷雨南纬5.76度;立夏北纬1.11度;小满北纬7.98度;芒种北纬15.35度;

夏至北纬23.22度。如图12

              

        12:地球运行于公转轨道农历24节点时太阳光直射地区纬度示意图

  五.  地球近日运行模式与地球自然实际实现了三个吻合

        下面,我们结合自然事实对地球朝太阳作近日运动在太阳一侧形成地球运行轨道合理性进行证。根据地球运行24点时太阳光直射地域的纬度,我们可以看

        1.  农历24基本特征与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的物理原理吻合

从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示意图上可以看:地球运行图的冬至点为近日点,距太阳1.03亿公里;夏至点为远日点,距太阳2.03亿公里。当地球从夏至点向秋分、冬至点近日运行时,近日运行的地球受太阳力必渐接近太阳渐增强,故导致地球的公运行速度相对稍快,而自转的速度却相对稍慢。当地球运行至冬至点时,银河中心引力线与地球自转轴的夹角渐垂直吸引关系,致使银河中心对地球的反向引力强度大大超过了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故迫使地球停止了近日攀升,开始了弧线下落运行

地球从冬至点向秋分、夏至点的运行为远日运行。由于地球距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太阳的引力也越来越弱故导致地球公转运行速度相对稍慢,而自转运行的速度却相对稍快。这种运行状态反映到地球的自然现实中,可形成如下特点:

        (1可以形成从小寒向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直至小暑方向运行时,各节间的天时长度渐变长,其中夏至小暑节间的天时长度最长达151730分左右。但夏至到小暑节间每天的时长却稍短,为23小时38分左右。

        而从向大、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直至小寒方向运行时,各节间的天时长度渐渐变短,其中冬间的天时长度最短,只有141730分左右。冬至小寒间每天的时长却稍长,达24小时22分左右

2)地球于太极圆公转轨道上运行时所形成的地球太阳位置关系变化,导致了太阳射线与地球相对地域球面切线的角度变化,引起了太阳初升和落山点的位置变化,由此形成了从小寒节起直至小暑节的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现象,其中夏至至小暑期间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而从小暑起、直至小寒节,出现昼渐短、夜渐长现象,其中冬至小寒期间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通过统计表和图示可以看出,地球运行的物理特征,与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一致。

2.与地球南北半球的自然事实吻合

从上述的图示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球运行于24节点时,地球与太阳的射线关系所表达的各地域气候特征与地球的自然气候特征完全一致。下面我们通过24节点的太阳射线关系,具体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不同自然气候变化。

        (1地球运行进入冬至点,太阳光直射于地球南纬23.22度地域,小寒南纬23.35度;大寒南纬22.98度;立春南纬22.11度;雨水南纬21.24度;惊蛰南纬19.87度;春分南纬18度。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运行于此区间时,太阳光北移的速度十分缓慢。

所谓冬至,即冬天到来、寒冷的冬天开始之意。我们看到,冬至点太阳光直射于南纬23.22度即南回归线上。因地球公转轨道的夹角反差变化,导致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的射角变化很微小,小寒节上不仅没有南移,反而又直射到南纬23.35度地域,小寒过后太阳光才开始南移。所以中国有句农言:过了腊八(小寒后),(天)长一叉把。即腊八节后,太阳才开始回归、天开始变长。北半球北纬23.22度以上区域,太阳射线偏角113.22度以上,纬度越高,太阳射线偏角越大,气候就越寒冷。所以地球于此区间的运行即形成了北半球的寒冷冬季

而自冬至点始,太阳光射线直射于地球南纬23.22度地域太阳射线与该区的球面切线持续保持在90度左右的直射状态,故而导致了地球南半球地区长期接受太阳直射、致大地持续积热升温,所以形成南半球的炎热夏季。虽然南半球的夏季处于太阳光照强度很强的近日区,但由于南半球的大面积海域形成了海洋性气候,故南半球的夏季并不十分炎热。

        2地球运行进入春分点太阳光直射南纬18地域;清明南纬12.13度;谷雨南纬5.76度;立夏北纬1.11度;小满北纬7.98度;芒种北纬15.35度;夏至北纬23.22度。平均每节北移6.87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的北移速度很快

        春分,冬春分界点之谓。意即过了春分才真正告别了寒冷的冬天。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由于轨道夹角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行自春分点始进入太阳光射角快速变化阶段。所以地球于此区间运行地球的自然气候冷暖变化大。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快速升温,立夏后迅速升温;南半球持续降温,立夏后降温加速。

3)地球运行至夏至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北纬23.22度;小暑北纬23.35度;大暑北纬22.98度;立秋北纬22.11度;处暑北纬21.24度;白露北纬19.87度;秋分北纬18度。从夏至到秋分共93天时间,太阳光仅南移了5.22度。由此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射线的南移速度极其缓慢。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之意。由图示可以看出,因公转轨道夹角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行自夏至点23.22(北回归线)始,进入太阳光射角变化微小区域。特别是小暑点,太阳光不仅没有南移,反而直射到了北纬23.35度地域。小暑后太阳光才开始极其缓慢的南移。所以中国农村中有:“夏至一十八(天),太阳转回家”(天开始变短)的农言。图示可以看出,夏至立秋47天,太阳射线南移了1.11度,几乎“釘”在那里不动似的。所以,地球的北半球接受太阳光持续直射的时间长,致使大地长期积热升温,故形成了北半球的炎热夏季。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持续炎热,小暑至立秋期间特别炎热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感觉。

南半球则因太阳光的射线偏角大而成为寒冷的冬季

4地球运行进入秋分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北纬18度地区;寒露北纬12.13度;霜降北纬5.76度;立冬南纬1.11度;小雪南纬7.98度;大雪南纬15.35度;冬至南纬23.22度。平均每节南移6.87度左右。由此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南移的速度很快

秋分,秋夏分界点之谓。意思是过了秋分点才真正告别了炎热季节,天气开始快速转凉了。从图示可以看出,因公转轨道夹角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行自秋分点始,进入太阳光射角快速变化区域。所以地球运行于此区间时,地球的自然气候冷暖变化大。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较快降温,立冬后迅速降温;南半球较快升温,立冬后迅速升温。

可以看出,上述的四季解析对地球自然气候的描述道理直观、简单了,一看就懂。

3.  与各月份自然事实中的太阳初升、落山点方位吻合

太阳出没歌是中国古人对农历12  个月太阳升起和落下点方位的简洁描述,是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进行长期观察的正确总结。上至历代朝廷的钦天监,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此歌诀为准,结合“定寅时歌诀”考定各地的真太阳时刻,以指导中华民族的正常农事活动和日常社会生活L舫雒桓?/span>是:

正九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卯入酉场。

三七发甲入辛地,四六出寅戌宫藏。

五月出艮乾宫入,仲冬出巽入坤方。

唯有十和十二月,出辰入申细推详。

意思是:正月与九月(立春至惊蛰、寒露至立冬),太阳从乙方出山,庚方下山。

二月与八月(惊蛰至清明、白露至寒露),太阳从卯方出山,酉方下山。

三月与七月(清明至立夏、立秋至白露),太阳从甲方出山,辛方下山。

四月与六月(立夏至芒种、小暑至立秋),太阳从寅方出山,戌方下山。

五月(芒种至小暑),太阳从艮方出山,乾方下山。

十一月(大雪至小寒),太阳从巽方出山,坤方下山。

十月与十二月(立冬至大雪、小寒至立春),太阳从辰方出山,申方下山。

下面,我们作图说明每年12个月太阳出没方位在地球运行轨道上的变化情况。  

鉴于地球太极圆空间运行轨道是地球朝着太阳方向不停进行近日运所形成的结果所以我们以太阳升起的东方为Y轴正方向,以地球运行于夏至、冬至两点的连线与方向的重合线为Y再以地球运行轨道之春分、秋分两点之连线X轴,出地球空间运行轨道立体图如11在地球运行轨道上,农历24节平分360度,每节15。因在冬至点上地球自转轴与Y夹角为66.38度,分点地轴线与X非平面重合地球运行了公转轨道的四分之一、即90度圆周角,因此地球每运行1度圆周角地轴线夹角的变化值为23.22÷90=0.258度。

设冬至(夏至)点为0度,地球顺时针旋转,则小寒15度、大寒30度、立春45度、雨水60度、惊蛰75度、春分90度。依如下公式:a=23.22-0.258nn为各节点的圆周角度数),可计算出地球运行于农历12个月的各月中气点时,地球赤道线与Y轴间的夹角变化度数a如下图所示:(夏至点再从0度开始)              

            

          

              说明:绿色地球上的黑线为地轴线赤道线赤道线指向卯方

                    13:各月份太阳出山点方位角度示意

                

  如图:地球赤道线所指方向为正东卯方,Y轴正方向为太阳方位。上图标注的各点度数为地轴子午度数。我们知道,地轴子午与地磁子午不同,其间有7.5磁偏角地磁子午与太阳辐射子午线间又有7.5度磁偏角,15度(罗盘的地盘子午与人盘子午间磁偏角共15度)。地轴子午与地磁子午间的磁偏角是人类功能无法感知的。我们通过罗盘正针所看到的方位度即是地磁子午基准方位。太阳光辐射偏角可通过观察测得上图所示的各月份夹角度数是以地轴和赤道线形成的,并非罗盘的地磁度数观察计算太阳初升、落山点方位时应加上7.5度的磁偏角,才是我们需要的罗盘度数。

        由于罗盘磁偏角的设定属固位置,但地轴与太阳射线的夹角在全年12个月中的方向不同所以古人观察太阳出没方位时,卯右夹角时阳右旋,以地盘确定子午基线,以中盘所指方位太阳升起、落;逢卯左夹角时阴左转,以中盘确定子午基线,以盘所指方位太阳的升起、落下点。我们此法按上图标注度数通过罗盘进行观察,即可看到月的太阳升、落方位点,与“太阳出没歌”所说基本一致。

  具体观察,我们只需依法找到太阳初升点即可从日出到日落是地球地轴自转180度的结果所以我们以南北子午线对折起来太阳初升点方位过来的指向,即是太阳落山点方位。即:各月的太阳升方位线与卯酉线夹角与太阳落山方位线与酉卯线夹角度数相同的,但夹角方向相反。

如图所示可得出:

1月和9月,标注点为卯右夹角7.74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乙辰宫位为太阳初升点;庚酉宫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正、九出乙入庚方。

        2月和8月,标注点卯酉线与Y轴重合,即太阳升起于中盘正卯乙方位;太阳落山于中盘正酉辛方位。即为:二八出卯入酉场。

3月与7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7.74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是甲寅宫方位为太阳初升点;辛酉宫方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三七发甲入辛地。

4月和6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15.48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15.48度即正寅位为太阳初升点;正戌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四六出寅戌宫藏。

5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23.22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23.22度即艮兼寅6.78度方位为太阳初升点;乾兼戌6.78度方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五月出艮乾宫入。

10月和12月,标注点为卯右15.48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15.48度即正辰位为太阳初升点;中盘正申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唯有十和十二月,出辰入申细推详。

11月,标注点为卯右23.22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23.22度即中盘巽兼辰6.78度方位为太阳初升点;坤兼申6.78度方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仲冬出巽入坤方。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冬至节处于子11月的中气节点位,太阳从天赤道线右23.22度、即巽兼辰6.78度方位升起、从坤兼申6.78度的方位落下时,太阳黄道线似乎重合于地球右侧巽至坤间106.44度弦长线,就是说太阳只走过了地球右侧的少半圆,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此期间白昼的时间最短,黑夜的时间最长。夏至节处于5(午)月的中气节点位,太阳从天赤道线左23.22度、即艮兼寅6.78度方位升起、乾兼戌6.78度方位落下时,从地球左侧的艮寅之间升起、掠过了地球的大半圆、从乾戌方落下,即经过了地球圆的253.56度弦长线,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地球运行于此期间时,白昼的时间最长,黑夜的时间最短。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地球在太阳一侧形成的直径约一亿公里的公转运行轨道上运行,完全可以实现与地球自然事实的三个一致。由此可以论定:地球相对太阳公转,在近日运动中于太阳一侧形成了自己的公转运行轨道,才是真正合理的天地运行规律。

        认识宇宙物质运动规律,认识天地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始终是中国圣贤和广大炎黄子孙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先天太极图中华24正是中华古圣和祖先对天地运行规律的重大发现对天文科学的具体应用,更是中华祖先及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华夏古贤分析宇宙天体运行规律对地球人类及自然事物的影响,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即中华易理。中华易理以宇宙天体运行规律和阴阳相互作用关系规律为主体,以人类自身为客体研究对象,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物质为基本元素,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物质元素的表达符号,以个体人类的出生时间点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了一套阴阳相对作用,五行生克循环,构成事物发生、发展、兴旺、衰败、灭绝基本过程的一系列易学理论。而先天太极图、八卦方位、五行属性、河洛数理等中国学者推演天体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分析工具。如此,古贤方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卜人事。回顾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国家重臣,如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均为深通此之大贤。后汉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运用天地自然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典型事例更为国人津津乐道,视为智圣、神人唐代袁天罡、李淳风作推背图,预测中华大事,时代横跨数千年,准确率却很高。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也仍被视为神奇之书。试想,如果没有宇宙天地运行规律的真理作支持,中华大地上能出现如此神奇的事物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完美的理论,只要地球的自然不一致,都是无用的。只有发于自然合理解释自然的道理,才是真理。在天文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中华黄历、审视周易的时候惊异的发现了中华祖先的巨大天文贡献,我们怎能不为中华古贤的伟大发现和无上智慧所折服?当想到我们正享受着中华祖先的贡献成果,而自己却茫然无知不知所以然的时候,又怎能不感觉汗颜!

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王丙午

                                                            电子邮箱:        1389788608@163.com                                                                                

2014年2月9日  修改于内乡

来源:蓝星新时代网

  蓝星新时代  | 版权所有 | 联系信箱及支付宝 fozairenjian#126.com (使用时#改@

本站域名 www.lxxsd.cn         豫ICP备08106469号-4             内 


分享到: